文化中国行|博物馆也会患“三高”?苏州博物馆有妙招
发布日期:2024-10-11 作者: 杏彩平台官网平台
炎炎夏日,哪里才是绝佳的“避暑胜地”?近日,现代快报记者走进苏州博物馆,扑面而来的冷气让人顿感“透心凉”。馆内游人如织,在逛展拍照之余,许多观众把这里当成了避暑纳凉的好地方。与此同时,馆藏文物的“体感”也在被环境调控设备24小时监控着,以保证最好的“上班”状态。
然而长此以往,却给博物馆带来了高耗能、高运行费、高碳排放的“三高”问题。因此,苏州博物馆对症下药,从“精细化管理”和“科技”两方面着手,努力打造国内首座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运行碳中和博物馆,逐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,助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苏州博物馆建成于1960年,新馆于2006年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建造,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,是一座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综合性博物馆,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绿色可持续发展案例中的典范。
早在设计之初,贝聿铭就选择“让光线来做设计”。博物馆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,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,还能使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,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,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。
2021年,国家刚一出台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》时,苏州博物馆就考虑打造国内首个运行碳中和博物馆,并很快启动了“依托科技+精细化管理 赋能博物馆绿色低碳转型”项目。这既是为贯彻落实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也是为解决博物馆自身的高能耗问题。
“根据计划,预计实现降低25%电能消耗、提升20%系统效率,最终每年节能收益近150万元。”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表示,苏博一向通过“精细化管理”来实施重点项目。具体到该项目,就是要分解细化实施目标、落实责任、对标检查,最终制定出《苏州博物馆绿色低碳制度规范(试行)》,在业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指南及节能减排工作标准。
强化办公OA软件的使用,规范各级流程,助推实现无纸化办公;升级智能照明,将150瓦的卤素灯换成上千个LED节能灯……基于这些点点滴滴,在第六次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,苏州博物馆从127家一级博物馆中脱颖而出,再获“优秀”等次,稳居全国博物馆第一方阵。
“这里平均每年迎来观众250万人次,为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要,我们还会在暑期延时开放。”谢晓婷说,“文博热”给苏州博物馆带来了巨大流量,但它的背后,也是巨大的能源消耗量。
于是,苏州博物馆邀请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对博物馆进行多维度分析,结合现场实际测试数据,形成具体的《苏州博物馆能耗审计及节能诊断报告》。有了这笔“能耗账”,针对“三高”问题的症结所在,苏州博物馆便在科技、设备上下功夫,做文章。
在苏州博物馆工程设备部工作人员孔欣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博物馆的地下一层。“这是今年2月份刚换的磁悬浮冷冻机,原先的是定频主机,现在采用的是磁悬浮冷水技术,提高变频冷水机组的运行效率的同时还比传统机组节能20%以上。”孔欣说。
那么,怎么样才能做到使用不相同冷机分别控制展品区域和办公区域,实现“无人的时候不供冷”呢?这有必要进行分区分时精细化管理,即定制调控每一个空调箱,对新风系统来进行专项优化,设计自控逻辑,以此来实现“博物馆内不一样的区域零碳温湿控制调节”,逐步消除空调箱出现的冷热抵消问题。
紧跟孔欣的步伐,记者又来到了博物馆的一处屋顶,从上往下看,两只大型风机轰轰作响,在太阳底下高效运作。“这是2023年3月引进的全工况变流量高效冷却塔,2台风机替换了原来的6台风机。”孔欣和记者说,该塔组能实现自适应高效布水,降低冷机能耗。风机缩减数量后,极大节省了室外机房面积,为电驱动热泵的安装腾出了空间。而电驱动热泵较之原先的燃气锅炉而言,又更加环保、节能、低碳。
“今年1月至7月,苏州博物馆用水量下降6765吨,同比下降38.8%;用电量下降206267度,同比下降10.2%,水电费同比减少了161885元。”去年6月,“依托科技+精细化管理 赋能博物馆绿色低碳转型”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高水平发展十佳案例。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博物馆绿色转型,助力博物馆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如今已成为新时代苏州博物馆新的使命。